中國共產黨新聞網>>綜合報道
分享

為國際觀眾理解中國文化提供新視角

本報記者 許立群

2025年11月17日08:37    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222

點擊播報本文,約

  明代瓷瓶與當代玻璃制品“同框”、中國傳統掐絲工藝與歐洲金銀制品藝術完美融合、古老陶瓷工藝在現代智能制造技術“加持”下煥發生機……英國首個聚焦中國當代工作室工藝的專題展覽“多維:中國當代工作室工藝”日前在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中國館開展(見圖,本報記者許立群攝),為國際觀眾理解中國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。

  展覽別具匠心地將當代作品與博物館原有的中國古典珍藏並置,這種“跨時空陳列”展現出瓷器的溫度、泥土的記憶,也表達了傳統技藝正在當代藝術家手中煥發新的生命力。此次展覽展出逾80件作品,其中近50件被博物館納入永久館藏。

  藝術家區杏儀的格柵狀陶藝,從中國木構建筑的榫卯智慧中汲取靈感。這位加拿大出生的華裔藝術家多次訪問景德鎮,“我將中國傳統建筑藝術中相互契合、無需鉚釘的哲學,轉化成陶土中的語言。”她說。

  藝術家張慧敏創作的胸針,將中國掐絲工藝與歐洲金銀制品工藝融合,使得黃金在視覺上呈現出輕盈感﹔青年藝術家童心笛打造出可替代手工重復勞動的點釉機器,通過編程控制釉料“像素”排布,制作出一件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陶瓷作品……展覽策展人李曉欣介紹:“在很多西方觀眾的認知裡,中國手工藝只是青花瓷、蘇繡和脫胎漆器等。還有一群年輕藝術家用陶瓷、玻璃、漆藝、金工、纖維重新定義傳統手工藝,這是一股新的創作力量。他們繼承古老的工藝技巧,融入藝術思維和個人表達,突破材料、技法與觀念的界限,讓這些媒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創造力與當代性。希望通過此次展覽,讓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和作品共同發聲。”

  展覽吸引了大量觀眾前來觀賞,參加與中國館相關的講座、研討。長期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的策展人盧川認為,此次展覽是藝術家與博物館共同努力的成果,推動世界對中國文化進行“再發現”與“再認識”。

 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館長崔斯特瑞姆·亨特給予展覽高度評價。他認為,中國藝術家的這些作品重新定義了創作、創新和傳承傳統的意義。從陶瓷、漆器到金屬和玻璃,中國當代創作者正重新塑造古老技藝,使其煥發鮮活的生命力。

 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11月17日 03 版)

(責編:唐宋、彭靜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
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

分享到: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