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共產黨新聞網>>綜合報道
分享

“事事回應”靠務實行動(縱橫)

丁慎毅

2025年11月17日08:24    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222

點擊播報本文,約

  上海市虹口區圖書館總館的紙質留言簿,幾乎每隔一兩周就會被寫滿。實際上,那裡的留言簿也曾沉睡多年,每月收到的意見寥寥無幾。讀者留言為何突然增多?原來是因為讀者寫下的意見建議都能得到圖書館的及時反饋。

  讀者反映椅子腳架磨損、移動時有噪聲,館方立即更換了所有被磨損的凳腳﹔有人說直飲水有異味,圖書館聯系兩家機構做了水質檢測並公示報告﹔有讀者指出館內噪聲問題,工作人員隨即改變了輪值巡查的方式……這種“說了就有回應”的確定性,助力圖書館不斷改進工作,也悄然改變了讀者與圖書館溝通的方式。現在,留言簿上除了投訴和建議,還有一些人的情感傾訴,有讀者在別人的留言下“跟帖”互動,讓留言簿幾乎成了一個小型社區論壇。

  “說了就有回應”,聽起來並不難,但現實中仍有不少地方做不到。比如另一個規模較大的區級圖書館,意見簿中雖有讀者對設施與管理的簡短建議,但很多人沒有留下聯系方式,因為他們覺得“寫了也白寫”。一些地方的意見簿、意見箱、網上留言區,為什麼被認為是表面文章?就在於人們提出的意見建議既得不到及時回復,也看不到由此帶來的任何變化。

  如今,一些人陷入“技術崇拜”,以為換成線上系統、智能平台,相關公共服務就能更高效。虹口區圖書館的留言簿告訴我們,再先進的技術,若沒有“認真對待公眾聲音”的內核,也只是徒具其表﹔再傳統的紙筆,若具有“回應閉環”的支撐,也能夠贏得人心。人們在乎的,從不是溝通載體是紙筆還是屏幕,而是自己的聲音能否被聽見、被重視。

  這場由留言簿引發的良性互動,是對做好公共服務的一次示范。真正把人們的呼聲、意願放在心上,開辟公眾“願意說、能夠說”的空間,建立“保証事事有回應”的制度,就能使公共服務更好滿足公眾需求。畢竟,紙會泛黃,屏幕會更新,但“被認真對待”的需求,永遠不會過時。

  (摘編自《河北日報》,原題為《積極回應才是留言簿的靈魂》)

 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11月17日 05 版)

(責編:彭靜、任一林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
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

分享到:
推薦閱讀